有关舜帝的出生地有多种说法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地方:山东诸城诸冯、河南濮阳、山西诸冯、湖南永州诸冯、山西姚墟等地。其实,在我们临沂流传着好多有关舜帝的传说,史记曾记载:舜在历山耕种、雷泽捕鱼、河滨制陶,并在寿丘制作各种器具。古代在沂蒙山南麓的鄪国(临沂费县,今平邑与泗水县接壤处)有一片面积很大的湖泊,就是雷泽湖。此地北邻泰沂山脉,西临泗水期货股票杠杆,被称作“帝里”,帝就是舜帝。这里广泛流传着舜帝的传说,有象耕鸟耘、舜渔雷泽、舜耕历山、舜斧劈石窦等故事。此地更有舜帝庙、舜井、历山、娥皇女英台、诸冯、跃鱼沟、妫亭山、陶墟等遗迹分布于雷泽湖周围,等等,都印证着舜帝的家乡就在临沂。
《尚书》、《墨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帝王世纪》、《管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水经注》及地方文献也都记载舜帝的生平事迹及早年活动地。
其中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舜生于诸冯,迁于负夏,卒于鸣条,东夷之人也。”: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:“舜,冀州之人也。舜耕历山,渔雷泽,陶河滨,作什器於寿丘,就时於负夏。”虽然司马迁认为舜是冀州人,但不少学者认为舜是冀人为误传,应为东夷人,作为东夷核心区的临沂有舜帝家乡的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。其实有关记载的舜生活过的几个地方,古时候的费县都有,如今却成了临沂平邑县和济宁泗水县的地方了,但舜的出生地诸冯还在临沂,不过有关舜的出生地在临沂的文章不算很多,也不太被外界认可。其实临沂古时候的在历山还有,新中国成立时雷泽湖也还在。雷泽湖周边的凤凰庄古时候就被称作诸冯,附近也有历山和陶墟(也就是桃墟、姚墟),姚墟北部地下,发现了不少古陶片和红烧土块,专家分析此遗迹为龙山文化的遗存,时间对的上头,也印证了传说的可能性。
展开剩余75%历史上一些著名学者,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:“杜预曰: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。世谓之曰陶墟,舜所陶处也”。陶墟即姚墟,俗讹为桃墟。古鄪国(费县)雷泽湖周围为舜帝的诞生地及早年活动地,也是舜帝传说的传承地。《历山考》记载:“余考费县有诸冯村,离泗十里”,此处的历山上古有立的“舜耕历山处”石碑。
当地也有许多舜帝有关的故事传说。
舜耕历山
传说舜生在诸冯(今平邑县凤凰村),他五岁丧母,父亲是非不分,被当地人称为“瞽叟”(也有传说他是因为眼瞎才被称作“瞽叟”的)。继母壬氏(也有姚氏之说)心狠手辣,时常在瞽叟面前搬弄是非,说舜的坏话。继母所生的弟弟象和他妈妈一样,常常欺负舜。
听了壬氏的话,瞽叟多次想杀掉舜,瞽叟让舜修粮仓,他却在在粮仓下面放火烧房,幸亏舜用两斗笠插在一起,制成降落伞,乘风而下没被烧死。后来瞽叟又让舜打井,舜进入井后,瞽叟和舜异母同父的弟弟象一起用土埋井,幸亏舜早有防备,事先在井下打了一个藏匿的空洞,从空洞中出来得以幸免于难。
虽然父母对自己这样,舜依对父母却依然孝顺,舜在察觉到家人要加害他的时候,就及时躲避;情况好转他又回到家人身边。舜的孝道被广为流传,也因此被列为24孝之首。
下面我就讲一讲舜在临沂雷泽湖一带的活动和传说。
一、舜耕历山
舜小时候的家境比较贫寒,相传他很小就在在村子西边的历山一带耕种。
天刚亮,舜就赶着耕牛、拖着犁头下田了,每次回家吃饭,都是残羹剩饭,舜也毫无怨言,有时饿了,就采摘一些山果充饥。他每天都干到很晚才回家,即使这样,他的继母仍然挑唆父亲虐待他,最终舜被瞽叟赶出了家门。
舜有家不能回,就在妫水边搭个茅棚住下,开始烧荒垦地,以野果子充饥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有一次,舜在历山东麓耕作时,耕牛突然就像发疯一样,一跃而起,拉着犁向东北方向狂奔。跑到今天的平邑仲村镇境内,舜见犁铧松动,便拉紧缰绳使牛沉下了头,趁机给犁加了个“寨儿(塞子)”,后来,此处建立一个村子就取名“陈家寨”。耕牛继续跑到了一阵,犁“落”了,后来此处建村取名“落犁”,后来演变成了“乐里”,现在有被分为了北乐里、西乐里、南乐里三个村子。好好的地被那牛犁出了一道深沟,这条沟称之为“跃牛沟”,是临沂第二大河浚河的一条支流。
此地还有舜得象助耕,鸟助耘,终使地丰人安的传说,在临沂费县天蒙景区内有象耕的天然景观。
二、舜渔雷泽
今平邑舜帝庙村北,有一片低洼地,方圆六百多平方公里,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雷泽湖。
上古时期,蒙山前的雷泽湖湖面宽阔,但水确不是很深,鱼比较好打捞,是个天然渔场,生活在附近的氏族都到这里捕渔。后来,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捕鱼,他们捕鱼的方式各异,鱼获也各异,为了争夺一个好的地盘,各氏族间大打出手的事时有发生,时常出现人员伤亡情况。作为捕鱼高手的舜决定改变这种局面。他常把自己的好渔场让给别人,还手把手的教给人家捕鱼方法。有一次,舜同氏族的渔场被另一氏族争夺,同氏族的人决定报复,舜赶到劝阻,让同氏族的人将渔场让给了别的氏族,许诺再给本氏族的找一处好渔场,这样才避免了一场争斗。要是有的渔民要改行种地,舜就拿出最好地来作为补偿。就这样,舜的名声越来越高。
三、斧劈石窦
由于舜不但孝顺而且对待他人也谦恭礼让,在雷泽湖边生活的人们深受感动,纷纷以舜为榜样,效仿舜的言行,外地的人也纷纷来到这里生活,舜也被大家推荐为首领了。有一年秋天,暴雨接连成灾,雷泽湖水位猛涨,大片良田被淹,庄稼被毁,并逼近了附近氏族的家园。看到这情景,舜万分痛心,决定治水,于是挑选了三头壮牛,套上了犁,顺着湖畔边向西犁一条深深大沟,希望洪水能顺着这条渠道奔流而下,但由于工程量太大,犁耙被折断,三头壮牛累得趴在地上,舜也一头栽在地上昏了过去。这时,一个白发老者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,告诉舜:“要想除洪又消灾,除非湖中石窦开”,说完老者一晃不见了。舜忽然惊醒,发现身边居然有有一把明晃晃的斧子,斧柄写有“轩辕”二字。舜恍然大悟,原来白发老者是轩辕黄帝,于是他赶紧乘着木筏,拿起斧子,朝雷泽湖湖中雷泽岛的石窦驶去。来到石窦处,舜高高举起斧头,狠狠劈了过去,只听见忽的一声巨响,石窦不见了。当舜回到岸边后,雷泽湖突然传来雷鸣般的水声,只见石窦处出现了一巨大漩涡,湖水很快涌入旋下,洪水渐退。从此以后,水位高时,此处就会自动漏水调节,雷泽湖再无洪水之患了。每到秋季,湖水渐没时,轰隆隆的漏水声数里之外就能听到,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“雷泽秋声”,雷泽湖因此又被当地老百姓称作“漏泽湖”。
雷泽湖虽然一直在逐渐缩小,但到上世纪仍有六百多平方公里,是一个碧波荡漾的天然湖泊。不过,上世纪七十年代雷泽湖西侧的泗水县在湖西建设“回龙套沟”工程,将湖水引入西面的洙水河道,导致雷泽湖渐渐干涸,七十年代后期雷泽湖就彻底消失了,这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当地人为了纪念舜的功绩,在雷泽湖南建立了“舜帝庙”,舜帝庙占地十余亩,为三进院落,山门以内有前殿、中殿、大殿,内祀舜帝及娥皇、女英。护庙人也不断繁衍形成村落,取名舜帝庙村。可惜舜帝庙于“文革”时期破四旧时被毁期货股票杠杆,仅存舜王桥及金大安元年重修舜王庙的纪事碑等遗迹。
发布于:陕西省